死亡恐惧

死亡恐惧

… ἀπαλλάξῃ τούτους, ὅσοι φόβῳ θανάτου διὰ παντὸς τοῦ ζῆν ἔνοχοι ἦσαν δουλείας. (Hebrew 2:15)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曾提到第二次死亡,即人在符号界的消灭。相关的概念人们是很熟悉的,被遗忘或在精神领域被贬斥都与之同类。然而,人所不知的是,一个人的被侮辱或尊严被侵害,甚至尊严所包括的所有的活动、现象,都与这第二次死亡相关。

从尊严所代表的正面来看,这一个论断是大胆的。当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称人是“the paragon of animals”,人们无疑感到一种自豪感甚至崇高感。从此出发,人们无疑觉得尊严的机制是人最为天然、正当的意识活动,其是个体化的人所有意识活动的焦点。

然而,当尊严获得了此般在意识中的崇高地位后立即获得了它的反面:绝对的尊严是不存在的,在世俗社会常见的争斗中,尊严作为焦点屡次以暴力的形式被夺去或失去。从这一实践中人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尊严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它能调动人近乎全部的能力来投入这一社会性的殊死搏斗之中。失败者消失在争斗的残垣中,随同砖瓦一起作为无足轻重的事物灰飞烟灭;胜利者为自己筑起高而又高的丰碑,厚厚的城垒掩护着他们,然而近乎无人能脱离对丧失尊严的恐惧;城外对着胜利者虎视眈眈的是屈从者,他们从这一殊死搏斗中败退下来,然而愤怒的躁动使其与胜利者之间的墙垒处在随时崩溃的边缘。——这里所描绘的图景已经与现代社会有相当的偏差,然而古罗马时代的斯巴达克斯起义时被钉在十字架上的6000人陈列在亚庇安大道(Appian Way)两侧的图景,仍能在现代人们的意识中激起对这一殊死斗争的共鸣。于是,尊严从其光辉的正面翻转至其反面的绝对恐惧。

当人们害怕失去尊严时,当人们为尊严被侵害而痛苦时,他们所面对的是什么?显然,当尊严被触及时,其本质的变化发生于人的符号界;而围绕尊严所发生的斗争的模式既然是殊死斗争,其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将对方从符号界取消出去,或者说成为自己的享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章的承认的运动以及主奴辨证法里给出了对尊严之起源的一种解释,即尊严源于自我意识的诞生,自我意识从客体中脱胎出来的同时扬弃了客体,也就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理性。在这一理论的视角下,尊严的殊死斗争实际上就是以将他者物外为目的的斗争,而自我意识之所以笃信这一观念就是因为它即是从这一运动中产生。

因此,赢得尊严的运动的背面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就是对重新沉入物的黑暗的恐惧,就是对符号性自我被吞噬的恐惧;而尊严的正面也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的光辉,其所有的自豪感不过源于人对外物的享用。同时,人们为了维系自身对存在的感知,就要不停地消耗外物,唯其如此才能重复自我意识作为否定运动的实质,才能防止自身在静态中失去自我的实感。

巴文刻(Bavinck)在《改革宗伦理学(Reformed Ethics)》第一卷第7章中指出死亡恐惧或自我保存的原则是所有生命的原则(Baker Academic. John Bolt ed.),他同时引用了斯宾诺莎《伦理学》Part 3, Proposition 6的内容: "Each thing, as far as it is in itself, endeavors to persist in its own being."巴文刻给这一章起的标题是 Life in the Spirit, "in the Spirit"里的生命是与以死亡恐惧为原则的生命相对的。这样死亡恐惧作为生命的原则终究是生命幼稚意识的法则。


死亡恐惧
http://avcaleb.github.io/2025/09/22/死亡恐惧/
作者
A. V. Caleb
发布于
2025年9月22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