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历史哲学纲要
神圣历史哲学纲要
前言
这里所说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但对于这些事情,人们的认识常常来源于彼此不连贯的经验或是不明所以的顿悟。虽然这一片面性并不见得对大多数人的实践正产生着怎样的影响,然而一个更科学的紧密相连的体系无疑将有益于绝大多数苦痛中近乎分裂的头脑,并省去许多因认识的反复而带来的忧愁。这一体系纲要以命题系统的方式呈现现实世界的最终命运以及社会性的人的最终命运与职责。以往的此类体系因为缺乏历史的神圣力量而沦为对现实的单纯认同,或是以扬弃之名遁入无根的荣耀中自我满足。这些限制性在这里都将因为神圣力量的引入被克服,因此从理性的运动中完成了“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罗 11:36)。
这一论证中有许多命题还只是以经验的形式给出,并未提供细致的论证。因此,这个体系也只能被冠以纲要之名。然而,这却绝非意味着这一体系在具体的事情上捕捉不到真实的方向或是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并且,它也必然将以纲要的约束力规定未来在神圣历史哲学方面的探讨与进一步细致的论述。
1、争战
- 个体本质性地处于双重性(自我分裂)中,即自由的自我与必然被这种自由扬弃的外在现实性。
- 具体地说正如潜能必须通过相应的现实实现自己,自由只有通过扬弃外在现实性才能获得自身的现实性。
- 然而,自我直接地对外在现实性的扬弃所得到的只是重复性的运动自身,而并无任何填充物。
- 因此自我寻求与外物共处一自由秩序,该秩序扬弃自由的绝对任意性以及现实短暂的存在。被扬弃后的自由是针对外在历时生产性现实的往返扬弃运动,而现实被固定为诸多可能世界中的一个来遭到扬弃。
- 因此,个人的自我就在于历时的外在现实的扬弃。
- 历时的外在现实就是世俗社会。
- 扬弃的运动就是存在于该世俗社会中的个人。
- 反过来说,真实的现实表现为拥有自由的扬弃运动于自身的历时生产性现实,即现实对自由的中介。
- 世俗社会被神圣地宣告为终将消亡的。
- 因此,建基于世俗社会的个人也被神圣地宣告为终将消亡的。
- 为解决个人的存亡问题,神圣的救赎供给以神圣替代性的外在现实。神圣替代性的外在现实被称为基督的丰富。
- 个人基于神圣替代性的外在现实进行建构自我的活动就是基督徒的生活。
- 但是,神圣替代性的外在现实并不直接从世俗社会中必然地产生,即两种现实彼此外在。
- 因此,基督徒的生活与同一个体的世俗生活彼此外在。
- 基督徒的生活基于神圣定命,因此拥有压倒世俗生活的力量。
- 世俗生活基于当下现实,因此具有坚固的实在性,且根据4,这一实在性只有外在现实被消灭才能停止存在。
- 因此基督徒的生活与世俗生活必然彼此争战。
2、纯洁
- 外在现实的内部存在不可调解的矛盾。
- 世俗生活因此存在不可调解的矛盾。
- 单纯的世俗生活存在者要求解决这一矛盾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稳定。
- 然而个人自身的物质存在同样构成了这一矛盾的源头,因此矛盾被宣告为无可解决。个体经历绝对的世俗的苦痛。
- 神圣宣告承诺以终结外在现实的力量。
- 出于对世俗生活无可调节矛盾的绝望,基督徒寄托于神圣力量来重塑自身,因而自愿被最大程度地消灭于世俗生活(十字架),追求绝对的基督徒生活。这就是《正常的基督徒生活》的内容。
3、历史形态
- 对外在现实进行终结的神圣力量被呈现为历史性的(弗 4:13)。
- 历史只呈现为胜利者、统治者的历史。
- 外在现实的终结力量还未完全夺取历史,因此神圣历史进程不可见。
- 然而终结性的力量一直抗争着现有的外在历史,因此可见的神圣历史在外表上体现为神圣反应的轮回。这就是《神对人失职的反应(God’s Reactions to Man’s Defections)》(T. Austin-Sparks)的内容。
- 这一轮回的抗争常因为好像无法推动历史给人以绝望。绝望的内容就是对这一历史的无力与做工的徒劳。
- 但基于1和2,在神圣历史结束外在现实之日,神圣历史的主体成为了胜利者和统治者。因此到那日,所有的神圣抗争将被串联为神圣历史的进程,个人的工作也因被显示为历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而被赋予神圣的意义。
- 因此,神圣历史对外在历史的终结的同时就是神圣历史现实的实现。
- 基于1.5,神圣历史的现实就是属灵现实内容对自由的中介。
- 属灵现实内容的特殊性在于其首先就在于个人现实被基督所中介。
- 个人的现实一开始是世俗生活的现实,但中介的运动将消灭那些躁动的世俗生活内容并填充以神圣现实。这就是属灵生活的实现过程。
- 因此,基督徒历史性的真实运动就是绝对的属灵生活。
神圣历史哲学纲要
http://avcaleb.github.io/2025/03/05/神圣历史哲学纲要/